四川井研繁盛超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井研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
打造富民裕县大产业 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径

中国果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种类产能过剩严重,产业结构调整阵痛难免,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果品产业作为我国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种植农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果品产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果品产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果品产业“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发展建设成果和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基础上,立足产业实际、着眼发展需要,把握发展关键、突出改革创新,强调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期为广大果品产区和果品产业相关领域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果品产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综合现状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果品产业在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双重挑战下,依然呈现出发展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均持续稳步增长。产业规模较上一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扩大,水果栽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适度增长,采用新苗木、新技术的果业种植基地数量显著增加。全国果品市场运行情况较平稳,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果品采收价格同比大幅增长。以互联网融入果品产销为特征的现代流通方式日益深入发展,在品牌化经营和果品质量安全方面有显著提高。

1、果品种植面积

截止2015年末,全国水果(含瓜果)总面积1536.71万公顷,较“十二五”期初增加143.38万公顷,增长10.3%,年均增长1.6%。其中,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281.67万公顷,比“十二五”期初增加127.28万公顷,增长11.03%,年均增长1.62%。

在主要大宗果品中,苹果“十二五”期初种植面积214万公顷,期末232.8万公顷,增长8.8%;柑橘期初种植面积221.1万公顷,期末251.3万公顷,增长13.7%;梨期初种植面积106.3万公顷,期末112.4万公顷,增长5.7;葡萄期初种植面积55.2万公顷,期末79.9万公顷,增长44.7%;香蕉期初种植面积35.7万公顷,期末40.9万公顷,增长14.6%。

从全国园林水果种植面积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十二五”初期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为广东、陕西、河北三个省区,“十二五”末期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为陕西、广西、广东、河北四省。

2、果品产量

截止2015年末,全国水果总产量(含瓜果)27381.8万吨,比“十二五”期初增加5980.4万吨,增长27.94%,年均增长1.95%。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7479.6万吨,比“十二五”期初增加4614.4万吨,增长35.87%,年均增长2.05%;瓜果产量9902.2万吨,比“十二五”期初增加1366.02万吨,增长16%,年均增长1.74%。

其中,苹果“十二五”期初产量3326.3万吨,期末4261.3万吨,增长28.1%;柑橘期初产量2645.2万吨,期末3660.1万吨,增长38.4%;梨期初产量1505.7万吨,期末1869.9万吨,增长24.2%;葡萄期初产量854.9万吨,期末1366.9万吨,增长59.9%;香蕉期初产量956.1万吨,期末1246.6万吨,增长30.4%。

从各省区水果产量分布情况看,“十二五”初期产量千万吨以上的有七个省区,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广东、广西、新疆;“十二五”末期,产量过千万吨的依次有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广西、广东、新疆、安徽八个省区。

3、市场运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果品生产价格继续呈上涨趋势,全国水果生产价格(果农首次出售其产品的成交价格)总体上涨了25%左右,在种植农产品中,水果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最高。干鲜瓜果类商品零售价格也快速上涨,全国干鲜瓜果类商品零售价格总体上涨30%以上,干鲜瓜果零售价格的上涨,也推动了鲜果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距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市场监测的广东东莞、浙江嘉兴、北京新发地、杭州果品等十大果品批发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水果市场流通规模扩大了20%以上,加之果品连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果品流通网络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助长了国内水果产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水果消费的稳步提高。

4、对外贸易

“十二五”期间,我国果品国际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其中进出口额增长高于进出口量增长,果品进口规模增长高于出口规模增长。

据海关统计,“十二五”初期,我国干鲜水果及坚果进出口量676.6万吨,进出口额94.59亿美元。其中,干鲜水果及坚果出口量289.05万吨,出口额43.18亿美元,出口水果综合单价1493.82美元/吨。干鲜水果及坚果进口量387.57万吨,进口额51.41亿美元;进口水果综合单价1326.42美元/吨。

“十二五”末期,我国干鲜水果及坚果进出口量738.4万吨,增长9.1%,进出口额111.75亿美元,增长18.1%。其中,干鲜水果及坚果出口量304.29万吨,增长5.3%,出口额51.62亿美元,增长19.5%,出口水果综合单价1696.42美元/吨,增长13.6%。干鲜水果及坚果进口量434.09万吨,增长12%,进口额60.13亿美元,增长16.96%;进口水果综合单价1385.29美元/吨,增长4.4%。这一趋势从进出口企业的贸易数据中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全国水果进出口50强企业中,进口企业的贸易额增幅显著,而出口企业的贸易额增加则不明显。

(二)发展成就

1、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持续稳定增长

2015年我国水果总产量2.74亿吨,其中园林水果(不含瓜果)产量1.75亿吨,均创历史新高。我国水果产量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15年增产,并且自1993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据世界粮农组织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世界水果(不含瓜果)产量为6.77亿吨,我国园林水果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园林水果产量平均年递增2.05%,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水果产量快速、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水果单位种植面积的产值和收益较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富民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落实,带动了水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业科技和种植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需求和市场的扩大,保证和促进了水果生产的扩大和产量的增长。

2、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提质增效明显

一是随着现代物流体系和冷链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提高了直达配送的效率和安全程度,更好地保障了生鲜果品的内外质量。二是果品种植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把质量控制定位在生产源头上把好关。三是在行业交流、媒体宣传的背景下,有更多的地区农业行政部门、协会根据物候期对本地区的大宗果品上市严格管理,不到成熟期,不开放市场交易,防止不正当竞争,防止青果上市降低质量,败坏产地声誉。四是随着果品市场的成熟,优质优价更为明显,促进了果品质量的提高。五是各地果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企业创优、产品创优、服务创优的活动中,带动了水果质量的提高。

3、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术装备持续升级,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借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技术项目及各项科技项目的扶持,果品加工成果显著。果品加工方面立项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果蔬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及“区域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主要涉及大宗果品苹果、柑橘的综合化加工利用及特色果品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以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资助金额近2个亿。“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 分别获得2012年、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新技术的研发中,高校、科研院所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发展面临的技术困难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科技攻关与技术转让。在果蔬干制方面,解决了传统果蔬干制品普遍存在的加工和后续保藏过程中品质劣变快、不稳定等难题,推动了节能减排,烘干能耗下降10%以上,并成功在企业进行实际应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在苹果方面,研发、制定系列保鲜膜、气调贮藏模式、标准,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苹果浓缩汁的褐变、农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国际市场份额增至60%以上,建立了苹果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为全果利用提供新途径。在柑橘方面,建立了柑橘酶法脱囊衣和去皮技术体系,成功地解决了柑橘加工中产生大量NaOH废水和产品重金属残留问题,并在湖南建成年产1.5万吨的世界首条柑橘罐头酶法脱囊衣生产线。在特色果品方面,西部特色果品资源逐渐进入消费市场,由于其功效及营养价值大受欢迎,但总体深加工比例不高仍需进一步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果蔬加工机械方面,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发展,在不断进行创新拓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低碳化、绿色化研发。

4、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果品行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先后成立了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部果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开展果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果品发展规划,共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制修订完善了苹果、梨、桃、葡萄、枣等大宗果品从产前检验检疫、种质苗木,产中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后质量等级、商品化处理、贮运包装以及产品检测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引领和规范了果品行业技术发展。果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各级果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业部先后成立了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对苹果、梨、桃、葡萄、柑橘、杨梅、热带果品等果品开展风险检测评估,重点对生鲜果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真菌毒素污染、营养功能评价、植物生长调节剂、投入品、贮藏过程杀菌剂等进行监测,并对果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了长期跟踪筛查。山东、陕西等果品主产区果品主管部门也对果品生产流通过程开展质量监督与风险监测,掌握果品质量安全现状,严查质量安全事件,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合理使用农药。果品可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伴随互联网+发展果品信息化追溯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形成果品生产档案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者责任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采集系统,追溯载体从条码发展为二维码,成为果品可追溯大数据可实现果品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安全协同监管的有效手段,也助推企业提升果品流通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度。实现了对质量信息的通联通查。国家OID统一标识体系果蔬及制品注册中心等第三方追溯机构也陆续成立,协助果品流通企业开展社会化追溯服务。

5、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果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长足发展,以果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果园农场为代表的诸多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主体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以生态、科技、信息为主导的各类示范园区成为果品产业建设的一大亮点。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行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迅猛,并得到迅速发展,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生产模式在行业内广泛推行,并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6、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持续增长

在消费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和营养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膳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水果作为健康食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安全、绿色、有机、品牌的观念更加为消费者所接受,优质、品种丰富、价格平民化的大众水果是水果市场的主流。消费者的购买水果方式多样化,从集贸市场、街边和社区摊点、专业连锁水果店、大型购物超市到电子商务,方便、经济、快捷、时尚的各种不同的购物体验越来越有效地把消费者和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同时,不断丰富的果品流通渠道也提升了果品消费的规模。

7、果品连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冷链比重有所加大

在京、沪、广、深一线城市,和以省会为代表的众多二、三线城市,水果专业连锁超市成为“十二五”期间果品流通发展的亮点,果品连锁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管理日益完善,连锁品牌也逐渐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此同时,网上购物、电子交易等电子商务流通业态和流通方式继续发展,成为年轻消费者水果消费的主要途径,市场份额增长迅猛。水果专业连锁超市和果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开始逐步深入产地直采直销,很好地衔接产地和消费者,提升了果品消费的规模和层次。此外,果品进入超市的比重稳步提高,以上果品流通渠道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推动了冷链在全产业链的应用和推广。

8、品牌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建设成为行业共识,深入人心

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成为果品行业的共识。“十二五”期间,全国地理标志总数1949个,基本以农产品为主,其中蔬菜瓜果类793个,占40.69%,位列第一。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造就了众多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对果业品牌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此为基础,一批在市场中确立地位和口碑的企业品牌开始涌现,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品牌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成为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升级的重要推手。

9、产业范围不断拓展延伸,产业功能持续提升

果品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正在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产业的结构升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果品加工业和果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多种功能也得到拓展,果业与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领域开始深度融合,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开始涌现。而且,以果蔬园艺种植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逐渐形成,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10、新型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全面服务支持果品产业发展

果品生产、流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的公益属性。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对农产品流通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交通、仓储等流通基础设施不断投入,并降低相关收费标准,消除市场壁垒,促进了全国流通大市场的形成。流通信息化服务建设得到重视和强化,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发布果品价格、供求和质量安全等方面信息,进而调整优化果品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此外,流通行业标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其不断充实完善,使得农产品流通产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三)存在问题

1、受生产方式制约,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水果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还不高,以千家万户果农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仍然占据生产主体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虽然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衔接小农生产和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覆盖面低、组织不完善的诸多问题,尚不能规模化地把分散的果农组织起来,成为推动市场谈判、集中采购农资、共享信息和技术服务的主导力量。

2、产业延伸有限,鲜食为主,加工比重不足

国内果品专业合作社、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仅从事果品的初级加工,用来满足市场的鲜食消费需要。与国内果品的巨大产量相比,果品的冷储保鲜、精深加工比例过低,基本以鲜食为主,导致鲜果上市后处理消耗不足,大量集中上市对市场形成冲击,从而也加剧了鲜果市场的价格波动。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导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稳固。

3、经营方式落后,规模化、社会化生产程度不够

我国的果品产业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果品产业乃至大部分农产品的规模化、社会化生产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从果品的生产到流通,经营主体分散,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不高。果业强必然是加工强、贸易强、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强,物流、保鲜水平技术先进。在这些方面我国果品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损耗非常大,损耗率在25%左右,发达国家只有5%,在美国只有2%-3%,我国每年农产品的损耗至少700亿元人民币。在发达国家,食品和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80%-90%,我国只有15%左右,差距相当大。有关专业调查显示,我国水果的产后损耗率在10%以上。

4、科技贡献力有限,标准体系仍待完善

当前,果品生产和流通的科研成果不少,但科技水平和科技转化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目前国内果品的现代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需要科技支撑方能很好地实现。其次,是果品的标准化生产有待普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的果农为主,果农的农业科技素养有待提高,优质果率不能迅速大幅提升,靠天吃饭和不少水果品种生产大小年的局面未能彻底扭转。

5、国内市场产销脱节,结构性过剩显现

当前我国果品产业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构性过剩矛盾开始突出。加之产销脱节,“卖难”问题会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表现出来。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国内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地加工仓储水平滞后,抗风险能力弱;二、果品季节性强、保鲜期短、加工比例低、产区供给波动大;三、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提高,而跨区域的流通需求在增加;四、产销信息不对称、流通信息化体系不健全;五、产销两地市场壁垒过高,产销地差价难以抵消交易成本(含运输、租金、损耗、初加工),造成虽然过剩却难以有效地向周边及全国市场释放。

6、出口低位徘徊,国际市场空间有限

我国水果国际竞争力不强,虽然我国水果产量20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出口量只占本国水果产量百分之五左右,低于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出口比例,也低于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等南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生产和经营成本上升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等原因,我国水果出口量已连续多年下降,“十二五”末期我国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双低于进口量和进口额。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进口水果将进一步挤占国内水果市场,致使国内果品产业转型升级更加困难,果农利益蒙受损失。

7、成本持续上升,抑制消费,不利产业长期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果品总的价格面临较长期上涨趋势。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呈现出刚性,水果价格过快上涨将导致不同程度抑制消费,此外果品消费非刚性需求,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和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效应,造成果品经营企业和个人经常性亏损,不利果品产业的长期繁荣和发展。

二、产业“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作为“三农”工作的组织部分,果品行业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又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从有利条件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推动力更加强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牵引力更加持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源动力更加多元。从困难挑战看,随着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增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随着国内外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加剧,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民务工环境趋紧,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加大。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中国果品行业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果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当前,中国果品产业的产能过剩、出口量价齐跌、贸易壁垒逐渐升级,国内市场消费下降,果品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危机。“一带一路”的启动涵盖我国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及重庆;国际上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从地域上拓展畅通了我国果品的国内外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强国内外合作,从育种、种植到技术、设备及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完美结合,全面提升我国果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解决我国果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基础上,扩大了贸易渠道,使得中国果品走向世界,为打造国际品牌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本质和核心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该计划为各行各业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实现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于深度调整的中国果品产业而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将推动果品流通使命、流通经营和流通组织的变革。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铺开,互联网将不断颠覆传统果品产业的组织形式、商业规则、产业链条、竞争格局,延伸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一是颠覆以生产企业为主导的传统思维。企业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特别是研究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此调整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方向和创新内容。二是改变传统果品营销理念和方式,为果品市场细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果品企业未来需要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提供精准服务,并以精良的服务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推动产品创新提供可能。三是对传统果品销售提出挑战,要求重新构造产品分销渠道。互联网促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融合。大大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必然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分销渠道、组织和环节进行冲击和重构,创新出新的渠道和方式。四是对果品传统品牌传播渠道和方式提出挑战。未来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精准化传播将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微信营销等方式可能对人们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互联网+”将重构果品行业竞争格局,打开果品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3、土地流转为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机遇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毫无疑问,土地流转的决定将是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农民即可在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享有土地增值的最大利益,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收入。放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即以土地的流转,来加速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来刺激内部需求,改变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而更多地转向于内需型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拉动8亿农民的消费力,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内需市场,无疑显得格外重要。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既缓和了人地矛盾,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从实践运作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是催生现代农业的新举措。长久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较低,表面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偏小。我国的土地流转为果品产业的发展同样注入了无限活力,一方面果品种植业的规模集约发展在解放农村劳动力的同时降低了种植成本,使得果品种植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规模种植为果品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安全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产品质量保持相对恒定和统一成为可能;规模化的种植基地有利于打造产品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为果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巨大的机遇。

(三)发展优势

1、政策环境优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由依靠工业、投资向依靠服务业、消费转变,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进一步提高。果品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重要富民产业,也将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将继续高度重视和支持当地果品产业的建设发展,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思路,配套政策推进措施,推动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也勾画了未来5年“三农”工作总体框架。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美好蓝图。

2、产业资源优势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果品生产种植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自1993年以来,果品总产量居位世界第一,生产规模逐年稳步扩大;果品生产、加工水平明显提高,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格局健康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强;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有较高的提升;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世界果品贸易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市场规模也位居世界第一位,依托国内市场开展国际竞争具有独有的优势。目前,果品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面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范围广,从业人员多,产值多元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影响。我国果品产业现阶段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水果区域性、季节性“卖难”现象时常出现,市场流通不畅,产品趋同、营销落后、产大于销、产销不对路问题突出。协调产销平衡,加强市场开拓是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

    2、品牌因素影响。果品品牌建设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市场选择树立、主体标准化生产形成、产品质量追溯、市场营销推广、政府打假维护等方面力量薄弱。

    3、生产因素影响。果品生产品种结构不合理,单位产量较低、产品质量差、有效供给与需求错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4、融资环境因素影响。果品行业融资需求的明显特点是时效急、额度大、季度性强等,除资质门坎原因外,各种融资渠道还无法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5、科技因素影响。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五)面临挑战

1、产能过快增长挑战。以苹果浓缩汁为例,加工厂的盲目建设导致苹果浓缩汁产能急剧增长,超过了国内外市场需求,造成价格滑落,利润下降、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一系列问题。其它果品生产与加工产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的盲目跟风导致产能过剩。

2、生产成本挑战。 果品种植过程中农资成本和采摘人工成本在持续增长,再加上流通过程中包装、运输成本的压力,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成本的控制是果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重大难题。

3、企业自身挑战。多数企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失、管理落后,无法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及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更新,迫切要求企业进行自我改造升级以顺应时代发展。企业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4、市场拓展挑战。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方式单一,营销渠道不畅,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和发展,果品电商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目前电商平台尚未健全,未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再加之“十二五”末期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低迷,果品流通及加工成本越来越透明化,导致价格低迷,利润微薄。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行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果品产业全同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在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促进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坚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果农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千万果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实施路径。果品产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运作效率,构建现代果品产业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须加强果品市场监测预警和其他社会服务,完善贸易调控和产业扶持政策,防止果品价格剧烈波动,促进产业和产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三)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以政府为保障,以行业为支撑,科学谋划、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补齐短板,提高产业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领域,促进生产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果品产业发展新空间;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行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产业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果品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连续五年发展,力争果品产业布局规划更加合理,资源优势发挥明显,产品结构更加优化,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大幅提高,现代流通方式成为市场流通主要形式,损耗降低至10%以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现代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合理控制全国果品种植面积增长,到2020年底,全国水果(含瓜果)总面积控制在1655万公顷以内,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381万公顷以内,年均增长不超过1.5%;在面积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来保障果品总量稳定增长,产量达到3.02亿万吨,实现年均增长2%以上,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果品消费需求。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冷链体系和质量品牌建设,优质果率达到50%以上,综合损耗率每年降低1-1.5个百分点。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拉动下,果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得到提高,进入全面提升品质阶段,果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减轻因劳动力不足所带来的压力。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和有效的产业支持保护体系,把中国果品产业发展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产业“十三五”发展重点

(一)强化基础建设,提升产业优势

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果农)三方的联动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果农”的经营模式,健全完善投入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1、加强农业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果园基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果园道路、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果园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各类果园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现代农(果)业示范区,集聚配置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提高集约化水平,壮大主导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区域现代果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现代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海峡两岸农(果)业合作试验区等建设。

2、加快发展果品保鲜、冷链和加工业。以提高果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优化果品加工业区域布局,促进果品加工业与生产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产地加工,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储藏、保鲜、分级清选、包装技术,促进果品保质减损增效;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果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果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

(二)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

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在生产布局上坚持适地适栽的原则,减少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果品栽培。强化适宜区品种区划,不盲目发展不适宜品种。在品种结构上,一方面,避免主栽品种比较单一,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避免果品成熟期过于集中上市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合理确定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发展适于加工品种,提供优质原料。加强适宜区建设,推动项目、资金、科技等进一步向适宜区倾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现代化生产水平高的核心产区,完善果品适宜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适宜区发展果品生产积极性。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促进产业发展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以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按照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监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培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崛起创造条件。据实确立各级龙头企业扶持标准和条件,选取有基础的企业,整合资源集中配置,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制定扶持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鼓励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人才队伍。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支持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等多种形式的紧密利益关系,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经营,同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推进果品精深加工,加大综合利用,将产业链延伸到食品、医药、保健、化工等领域,增加附加值。

(四)扩大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构建现代果业体系

以“三权分置”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提高果业竞争力为导向,释放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巨大潜力。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加快研发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需要、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应用面积。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大规模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集成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和生产。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果品产业综合效益。

(五)提高防灾减病害能力

推进果品产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制定完善应对各种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农民收入减损等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和技术储备,根据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特点和救灾需要,及时提供资金、设施保障,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切实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加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支持,在坚持政府救助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支持相关地区应对干旱、台风、风灾等自然灾害,对受灾地区购买树苗、化肥和药剂等生产资料给予适当补助,减少果品生产因灾、因病虫害损失,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技含量,共同打造一张科技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网,加强公众防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灾情管理能力。

(六)完善流通体系,推进现代流通发展

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高果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推行果品流通标准化,加强产销信息引导,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果品营销网络。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龙头企业、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专业合作社为骨干,以区域性网络为基础,以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果品现代化流通网络的体系和框架。发挥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连锁超市、电商、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力量在果品现代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批发市场的主渠道地位,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向综合服务商转变。支持龙头企业向上游、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提高控制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果品连锁超市、水果电商做大做强,大力开展O2O,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全力培育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成长。

(七)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

加快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根据《全国农产品体系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明确各自市场的定位,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果品批发市场的提升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着力建设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全国性或区域性果品批发市场,淘汰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辐射能力薄弱的小型市场,提升果品批发市场层次和建设水平,做到“运作高效、管理规范、产品安全、业态先进”。建设果品交易市场展示、加工配送、仓储冷链以及商务配套等基础服务设施,形成集交易展示、信息采集发布、果品检测、物流配送、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与果品连锁超市、电商等新型业态有效对接,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规范化、准确化的发展要求。解决不规范政策环境下的市场“模糊”运行、确保客源的过度竞争造成的市场盈利空间狭小、以及对市场企业的公共支持缺位造成的市场公益功能不完善等难点。通过国家明确市场的公益性、加强对公益功能建设的支持、改善市场的竞争秩序等对策。

(八)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效益

解决国内果品行业优质、高端果品供应不足,低质、普通果品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需从行业供给侧改革入手,加强果品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种、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满足国内果品消费升级的有效供给。牢固树立以质量为基石、品牌兴业的理念。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果品品牌孵化体系,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支持企业注重品牌策划,重视品牌打造,重视品牌宣传,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规范区域品牌的制定、准入、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和体系,以之为纽带整合相关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合力,深化品牌形象建设,强化品牌宣传力度,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不断强化品牌营销理念。通过多种平台和方式进行品牌宣传推介,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成产业集聚,全面提升果品价值和产业效益。

(九)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市场监测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果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果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农资供应服务、科技栽培与病虫害统防统治与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果品商品化处理服务、价格监测与市场预警服务,以达到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果品质量安全,稳定价格,保障供应的目的。加强果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完善各级质检机构检验监测仪器设备,补充建设一批服务产区和地方的专业质检中心,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十)加强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带动

“十三五”是我国果品产业全面提升的重要发展时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和创新。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果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同时对果品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整体要求,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果品产业在采后流通质量与品质控制,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技术研究,技术装备创制,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果品产业新工艺的创建,新技术的突破,新装备的保障,新产品创制的格局,促进我国果品采后产业的全面提升,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差距,提高我国果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十一)完善标准体系,确保质量安全

在果品标准化建设方面,将完善果品质量等级规格、产地收贮、采后商品化处理、产地初加工、冷链流通、电子商务流通标准、质量追溯等领域的标准。加强行业协会对标准化的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果品标准化工作,形成果品行业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互相补充与协调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果品生产与流通领域标准化培训与宣贯,建立标准应用的反馈机制,为实现果品减损增值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支撑。

在果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各级果品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对果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专项评估、生产指导、消费引导、完善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加快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发与推广;构建果品生产与流通行业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形成覆盖我国主要产区、大宗果品的监测与风险预警体系。在果品信息化追溯方面,逐步实现涵盖生产资料、种植管理、流通销售全程的果品追溯管理体系;按照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果品领域跨部门、跨区域、互联互通的追溯平台,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者信任度。

(十二)加强对外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对外合作,促进果品产业化,巩固果品产业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农产品的出口,从而提高果农收益和福利。整合全国果品产业资源优势,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果品行业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龙头产业,形成较强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果品,为企业搭建平台,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巩固果品产业的发展基础,增强果品行业的发展后劲。果品对外贸易面临的是一个贸易环境日趋复杂、贸易风险日益加大的世界性市场,必须重新审视我国果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制定参与世界果品贸易体系的战略,以改善果品贸易条件,促进果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健全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果品产业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多双边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贸易秩序。运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措施,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完善果品进出口贸易调控机制。健全果品贸易监测预警体系,支持行业协会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推动建立损害补偿机制。

(十三)发展休闲果业、观光果业

水果因其自然属性,特别适合在休闲、观光农业方面得到大力发展。休闲果业、观光果业经历““十二五””时期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产值近千亿的大产业,随着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观光果业的高速发展势头不减。拓展果品产业多种功能,推进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休闲、观光果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是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一举多效的朝阳产业。休闲、观光果业将融合一、二、三产业,将果业从单一的食品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果业建设新途径。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果品产业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建立常态沟通机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动果品种植、贮运流通、精深加工、市场贸易等工作的开展。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果品产业协调机制。加强省部合作,协商解决跨区域跨领域的果品产业问题,协同推进、务求实效。

(二)完善政策支持

    加大政府对果品产业的资金支持,营造促进果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推动果品产业向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果品加工企业自建、联建或专业合作社建立果品种植生产供应基地;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对果品产业技术联盟、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信息、技术联盟、产品检测、统计和运行监测)等公益性领域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规模化果品种植、流通、精深加工及国际贸易的补助;支持果品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设施的升级,对促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原创技术和设施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加工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给予税费减免,引导果品产业朝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果品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种植、流通及精深加工技术机构建设,提高技术委员会专家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建设果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提高果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

(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规划编制、咨询评估、信息发布、行业自律等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为政府当好参谋。做好果品产业发展需求分析、调查研究、推广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点工作。鼓励行业协会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实施推广工作,积极推动果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